9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您当前位置:

9博体育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泛亚电竞“中国摄影图书榜”历届入榜图书展亮相西安

2023-07-13公司动态

  泛亚电竞中国摄影图书榜由《中国摄影》杂志与国内首个致力于摄影书收藏的民间影像史料馆影上书房(嘉兴)于2016年推出,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摄影图书榜评选通过全面而权威地梳理年度中国摄影出版制作,推荐具有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及前瞻性的各类优秀摄影图书,成为摄影书出版与阅读的风向标,也成为当代影像文化研究与传播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此次展览由⻄安市城市影像博物馆承办展出,通过对往届的回顾与探讨,与广大摄影爱好者交流意在推动中国摄影图书榜的发展,共同构建起中国摄影文化发展长久的脉络。

泛亚电竞“中国摄影图书榜”历届入榜图书展亮相西安(图1)

  《中国摄影》杂志创刊于1957年,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是目前国内创刊时间最久的摄影刊物。《中国摄影》杂志致力于推介国内外优秀摄影作品,深度报道国内外摄影动向及时介绍器材和技术,最新资讯,融学术性、艺术性和收藏性为一体,深受中国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所推崇,具有深刻的行业影响力和权威性。除以大型摄影专题、国内外最新摄影资讯为特色的纸质杂志外,《中国摄影》还运营着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同时每年策划组织多个大型摄影展、专业摄影论坛等学术活动。

  影上书房创办于 2016 年,作为一家非营利公益图书史料馆,致力于收藏摄影图书馆藏的18000余册中外图书,涵盖国内外艺术史一年一度的摄影史书籍及众多摄影家画册。中国摄影图书榜在这里诞生,并举行学术交流活动,包括高校青年摄影教师研修计划,艺术家驻馆计划、 摄影书展览及出版计划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是人类思想与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摄影业界几乎都是以评选摄影作品为主的情形下,以书为题,发起摄影图书榜评选可谓独树一帜。借一年一度图书出版成果的梳理,中国摄影图书榜为业界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与精神的滋养,也为广大摄影人提供专业的高品质的有效指导与引领。

  中国摄影图书榜的举办和《中国摄影》杂志刊登图书榜专辑,提高了业内对摄影书籍的关注度,各类别年度优秀图书的评审提高了出版社对精品图书的重视,图书榜对优秀摄影书籍的推荐对影友阶层有强大影响力,对摄影人群的专业摄影书籍阅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有几点感想和意见:

  1. 要以图书榜为点,联合各方延伸搭建摄影图书节等落地活动,扩大影响力。吸引国内外出版机构参加摄影图书节活动,创作者、出版者面向大众经常做书籍分享,引导大众开阔视野,提升阅读和解读照片的能力。2. 以图书榜为动力,不断进取,缩小与国外摄影出版的差距。国内摄影出版与国外摄影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差距不小,应做持续不断的努力缩小差距。国家的重视,创作者的眼光和格局、创作能力的提升,出版业要舍得投入,组织专业出版人员精心研究与国外出版业细节上的差异,创作、编辑、出版各行其责。

  教育、出版及个体创作对于提升摄影行业整体水平来说,是三股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其中出版,尤其是图书的出版又能够在教育、研究与实践之间发挥独特的链接作用。

  摄影图书榜活动的举办,一方面通过强化摄影图书这一细分市场的概念,引发了更多人对摄影阅读的关注和兴趣;另一方面也成为集合学者、编者与读者的平台,为摄影阅读与出版营造了专业的学术氛围。虽然,屏幕阅读给纸质出版带来巨大挤压,但这种挤压也可能会为人们重新发掘和审视纸质出版的特性提供动力。比如和电子阅读相比,书籍的“物质属性”从“本来如此”变为“值得玩味”,深入研究其物质性与阅读心理的关系,在数字出版、按需印刷等技术的合力下,将会为编辑和呈现提供更多的空间,并进一步触发新的编辑理念,带来新的阅读兴趣。

  影上书房除了收藏中国的摄影画册之外,也花了很多精力来收集国外的画册。因为画册是除了原作以外,观看艺术家作品最直观、最准确的方式,而摄影画册和其他专业类的图书一样都是比较“小众”的,但正是因为这种“小众”性,制作精良的摄影画册是可以被当做艺术品来看待的。中国不缺好的摄影师,也不缺好的印刷机器,但是和国外相比,国内的摄影画册仍然需要艺术家、编辑、出版社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不仅是在策划制作方面,在推广上也是急需加强。

  大多数所谓的摄影研究,在选取文本时有其随意性,这和摄影研究的特殊性有关。但这样的特殊性同时也包含了危险性,因为对于摄影家的叙述意图没有特别的限制,研究者的言说不知不觉就随意起来。而作为文本的摄影图书的出现,要求研究者至少考虑并且尊重摄影家的意图泛亚电竞,因此基于此的研究可能就很难也不能随意放谈。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对于作为作品文本的摄影图书投注更严肃的关注。

  摄影出版是个信息集合工程,所谓信息聚焦的一种简明直观的传播方式,为艺术创作、宣传事务、公共关系、社会交往提供平面传播介质。随着信息需求与视觉呈现的高度融合,今天的摄影出版,可能会随着需求的节奏产生不同的市场流向:流派经典、展出活动、技能技术、大众文化(公共历史、地域特色、兴趣集群)等。

  Photobook(photo+book)这个新词在西方的出现,存在一个目标,将这种具有叙事导向以及作者导向的摄影书与传统的摄影图录和摄影作品集区别开来。这个新词的出现,同时也说明自2000年以来在西方摄影界逐渐流行的摄影书热潮,也是一个新的现象,并且也需要概念的界定和内涵的阐释。当这股热潮进入中国。我们的语汇里已经有了“摄影画册”、“摄影作品集”此类称呼。仅仅将之翻译成 “摄影书”,自然令人感到困惑。尽管我们也对之进行阐释,但实际情况是,符合西方界定的“photobook”概念的书在中国并不多见。解释photobook与翻译 “documentary photography”的困难一样,我们并未有一个完整而连续的实践支持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我们未必要追寻西方概念界定里的“photobook”的实现,更需关注“摄影书热”刺激下的“变异”,从而分析出中国本土摄影书实践的可能路径,“变异”也许会成为一些可能,但需要进行甄别、给予研究和分析,这也许是中国摄影图书榜可以努力的方向。

  读者之所以对图书榜充满期待与关注,一方面是对专业好书的期待与关注: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此看到摄影作为一种力量,是如何在这个多元、壮观的时代发挥作用的,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探索摄影本身的边界与可能。摄影书早已不是以作品集为坐标原点延展的阅读体系,摄影的书写更是日新月异——摄影作为当代艺术之一种已是公认的事实,数字技术从内部瓦解了摄影,也促使新一代艺术家更加注重摄影作为一种媒介的传播能力与跨界发展, 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技术与媒材的多样性、实验性、互动性来提升传播效率与作品价值,成为他们的重要课题。有趣的是,纸质书仍然是他们非常喜欢与重视的作品呈现方式:多种材料的混合运用,不断打破平面限制的立体设计,与互联网活动方式与轨迹高度重合的编排风格......都赋予了这些视觉文本耳目一新的表现力。

  图书榜这一平台,实现了对当下中国摄影书的研究,以及对相关现象和问题的捕捉。

  目前,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缺乏专业的摄影书,就是我们所说的摄影画册专业的、国际化水准的概念。这其中包括诸如设计的细节、文字与图像的关系、图像的排列、书籍装帧、材料的把握、选择,等等因素。一本好书需要汇集各方面专家的智慧,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摄影家在一两个月之内攒一攒就能完成的。如果它没有大量专业知识的支撑,摄影书的出版对于摄影家的艺术历程不仅没有推进,反而产生阻碍,甚至会让别人对摄影家的作品产生错误的判断。

  做一本好的摄影书首先要明确两点:第一,要有非常明晰的想法,必须要知道你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很多摄影师专注于拍一张完美的照片,但是做书的时候需要想清楚你到底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第二,要知道你的受众是谁,他们想看到什么,同时他们是否愿意为这本摄影书买单。了解这些,决定了你的书将 会是什么样貌。学习其他摄影师如何做书、如何做编排是很重要的事;学会享受做摄影书的过程也很重要。当你能发现更多关于摄影书知识时,可以享受这些发现,因为如果连你自己都觉得没意思的话,就不必浪费这些精力了。不过,我觉得照片的编辑、摄影书的制作并无一个正确的答案,所以也不要太有压力,关键是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式,并且寻找到合适的群体去一起讨论相关的议题。我觉得中国的摄影书市场不应该只是一味地看外国,应该有自己的语言,不仅仅是视觉语言,还有设计语言、摄影书语言上, 应该要有更多中国摄影书自己的东西。在评选中,我看到了一些火花,我觉得这些是可以继续去推进的地方。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摄影史论类图书?怎么样才能进一步地提高摄影史论类图书的水准?个人以为,就目前中国摄影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们特别需要以下4类摄影史论图书:

  一是全景式的摄影史论著作,特别是以普及为目的摄影史论读物,以帮助中国摄影人建立摄影的世界观、价值观;二是从具体的摄影实践中发现总结摄影理论艺术观点的著作,特别是有深度的访谈录、摄影家创作实录等;三是以摄影为载体,对某些历史课题、社会课题进行系统化、学术化梳理而成的社会公共“文献”:四是抓住摄影重要学术节点、前沿课题的深度学术著作。这一类学术著作往往切入点很小,受众面不大,但是学术价值和学术意义很大,具有标杆意义要切实地提高摄影史论类图书的专业水准,根本在于作者。除了加强学术训练、提高学术能力之外,至关重要的是“作风”扎实严谨,不急功近利。这是老生常谈,可是做到很难。但是要达到高水平,别无他途。

  作为出版人泛亚电竞,尤其是作为摄影出版社和美术出版社的从业者,我知道摄影阅读还远远无法与美术阅读(主要是绘画)抗衡。但是,仔细分析一下,摄影的纪实功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美术作品无法比拟的地方,尤其是在电影电视还不发达的年代,人们要看到那个时代的真实影像,靠的只有摄影。在我看来,欣赏类阅读的普及,才是摄影书大众阅读时代到来的象征。而要进入这个时代,则大众的生活和工作状态需要进一步改变。

  我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和大家分享一下《瑞象摄影文丛:身体·性别·摄影》这本书背后的情况。这本书的出版实际上与当时瑞象馆的一系列其他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瑞象馆一直试图拓展围绕影像所可能发展出来的讨论,让它与其他学科、社会现象、或其他文艺形式形成互动,从而再反过来去审视影像的本质。在这本书出版之前,瑞象馆已经举办了与这本书的主题相关的展览和一系列的活动,这些工作不仅让我们对这个话题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也让我们关注到这个领域的一系列重要的作者和文献,同时还让我们得以接触到了关注这个话题的本地理论、文艺和行动团体。这些都让我们在编辑这本书的时候,对内容的规划有了更大的把握和更广的视野,而且在文化生产活动与社会现实问题之间建立起实实在在的联系。

  著名艺术家、影像研究者陈丹青先生在谈及《老照片》丛书时曾说道:“《老照片》里的照片超越摄影,一如它所刊出的文字超越文章。” 照片一经诞生,其所蕴含的信息与价值便超出了摄影本身,可以说,照片超越摄影的特性是与生俱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照片作为一种出版资源具有多方面挖掘与开发的可能性,正如对任何一幅照片信息、意味的解读都难以穷尽一样,照片作为出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取之不尽的。《老照片》这些年所做的,主要侧重于老照片社会历史信息的挖掘与呈现,发挥了老照片在历史叙事中的难以替代的作用,即“以图证史”。在“证史”的同时,也为研究中国摄影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并贡献了一些独特的视角。

  我的切入点是摄影展览图录,以《我们需要怎样的摄影展览画册:从图录到艺术家书》为题分享我的一些想法:

  1、做展览画册的目的:策展人、博物馆方研究的延续;艺术家作品展示的拓展和补充;展览时效性的延伸;为展览提供更多的语境,帮助观众理解展览提供更多的帮助;学者、观众的研究和收藏泛亚电竞。2、摄影展览画册的趋势:研究型展览画册;分册+别册设计;小展览+艺术家书;画册作为展览。3、摄影展览画册设计的考量:书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寻找作品之间的差异化;出版人、设计师和作者之间的沟通与对话;纸本和展览的区别、编辑的逻辑;跳出咖啡桌书;读者对象是谁?4、与摄影展览画册出版相关的实际问题:编排和设计的模式化;照片的碎片化、素材感;展览机构的眼光;时间(架构、预算、打样、方案修改、印厂沟通、出版社风险规避、校对);装帧工艺的可能性;如何去做传播。5、最后还想给大家一个启发,我在帮中国摄影出版社翻译《做书的艺术家》这本书,里面有位叫瓦尔特·柯尼格(Walther König)的德国出版人说:“我不喜欢收录第三方评论的艺术家书,我总是喜欢由艺术家自主创作的书。例如,我对出版一部有馆长介绍或采访的艺术家书不感兴趣。就我个人而言,我强烈认为艺术家的书应该是一本自主的艺术作品——一本艺术家作为导演的书。”这是否是未来展览画册去思考的方向?

  自制摄影书,我觉得需要承担很多角色。前期的选题策划、编辑制作。以及后期的传播、推广等等。做一本书,其实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在每一个角色里面参与进去、成长,去找到自己的不足。现在其实图像已经泛滥化了,每一个摄影师都可以拍出很多不错的图片,但是可能会缺乏一个编辑过程、以及合适的呈现方式。我是喜欢书这种载体。拿在放在手里,像一个移动的展出。比起做一场摄影展来说,它的成本会更低(事实上一本书的成本、精力也是很大)。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做摄影书。无论机构还是个人。其实在未来会是一个潜在的摄影书市场。虽然说人们越来越倾向网络化阅读,但我觉得摄影书在国内才算刚刚起步阶段,其实有大量的题材可以被挖掘。

  当下国内摄影图书出版较之前在选题结构、译者资源、设计水平、材料装帧、印刷呈现上都有了一定进步,但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图书市场销售渠道结构进一步向网络渠道倾斜,网络书店与地面店的比例约为7:3,而摄影图书销售力强的网络书店数量并不多,这导致总的销售渠道萎缩,铺货与补货量减少,为图书的首版提印带来很大压力。其次,提印数减少加上原材料涨价,给图书成本带来极大的压力,图书定价很难维持在原来的水平线。第三,译者队伍较前些年有了壮大,但更多的新译者,虽然有国外留学的背景,但在翻译技术上非常需要打磨,必须先度过翻译新手期,而成熟的译者仍在流失,转向其他更容易建立个人知名度、收入更丰厚的方向。第四,为补充图书销售动力不足,很多出版渠道在拓展网络销售平台。第五,图书制作水平在提升,但高精制作仍缺少,作者、设计师、编辑、印厂之间需要更好的合作以催生更多更好的摄影书,尤其是作为艺术书的摄影集。第六,在引进版与原创的格局中,原创仍显薄弱,无论选题策划、组稿质量、作者对书稿的驾驭熟练度、成熟编辑的队伍,以及对后期成书的介入与把控上,摄影书仍在寻找大量成熟的作者与编辑,而成熟的摄影书编辑甚至比成熟的译者更缺乏。

  近年来国内的摄影书出版并不容乐观,引进书的高成本制约了一些优秀图书的中国化,加上翻译方面的老问题,导致目前一些出版社已经压缩了相关方面的选题。当然这从另一个侧面促发了引进图书应更加优中选优。此外,国外专门摄影图书的体量也属于压缩降低的状态,不少原来擅长摄影书的出版社已经将摄影或影像作为一种文明的载体,应用于历史、建筑、美食、设计等各个方面,简言之摄影的本体性在图书出版方面比重继续下降,或许这也是摄影愈加社会化、功能化和生活化的一种体现。与之相应,国内专门的摄影书出版社由于成本、选题内容和市场等方面的原因,新书贡献率也呈下降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影像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应用于越来越多的图书之中也是事实。不仅如此,包括民营出版公司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涉足影像文化,甚至专题制作摄影人的摄影书,其强大的资本和营销能力给摄影专业出版社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中国摄影图书榜的评选,为国内摄影出版机构提供了相互学习、增进了解的机会,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可以参考的摄影年度图书书单。近几年,摄影出版板块的出版态势越来越多元、丰富。无论是国外经典摄影文论、画册的引进译介,还是国内本土摄影研究者、摄影师的成果结集出版,都是硕果累累,达到了一个相对的高点。这样的现状能否继续维持,值得关注。因为工作关系,个人对国外摄影图书出版的关注更多的是关于摄影文化、理论版块,也和国外的摄影机构有过交流。我认为,在内容的原创性上和出版规划的持久性上,我们的研究还存在相当差距,国内的摄影出版机构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约⼗年前,朋友送我⼀本《⼀次》,这是德国导演维姆·⽂德斯⼀本近似游记却又不像游记的书,书中图⽚有点像他的电影《得克萨斯的巴黎》⾥的那些空镜头。盯着镜头的狗,倒掉的信号塔,废弃的旅馆,随附的是与照⽚有关的⽂字,语⾔⻛格近似在翻看⾃⼰旧相册时的⾃⾔⾃语。那些看似没什么逻辑与顺序的内容,却深深吸引着我,并且看过之后还偶尔会找出来翻阅,想⼀想也许这就是作为导演的⽂德斯的厉害之处吧。⼗年后,因为参与第五届中国摄影图书榜的评审⼯作,再次遇到⽂德斯另⼀本很有意思的书:《维姆·⽂德斯宝丽来电影笔记:即时影像》,全书都是⽤宝丽来相机拍摄,很强的个⼈书写意味。宝丽来这种即时显相的特质,增加了现场感,很容易代⼊其中,把拍摄者与阅读者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好像压缩了这两者之间的时间。

  ⽂德斯的这些照⽚是严格意义上的摄影吗?是摄影集吗?不同的⼈应该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回答这些问题⾄少会让⼈重新思考照片的意义。摄影在叙述性⽅⾯,尤其是在书籍之中,哪怕是同⼀张照⽚,也与放在美术馆展览不⼤⼀样,甚至是完全两回事,编辑或策展的作⽤,就常常体现在这⾥。以前⼤家习惯⽤“插图”来定义书中的照⽚,这个说法显然表明了照⽚是处于从属地位。但对于很多书来说,照⽚并不是从属性的,即便在图片很少的书⾥。简单地⽤图多还是⽂字多来区分书的性质,并不准确。照片是从属,还是独⽴表达,其实取决于编辑⽅式,甚至最终是取决于编辑的哪一类书。

  在不同情境下,我们经常会遇到这个问题:摄影是什么,记录重要还是表达重要?在图书编辑⼯作中,会很多次遇到另⼀个相似问题:图像是什么?图像重要还是⽂字重要?图像是从属于⽂字还是独⽴的?这就像问⽂德斯或问任何⼀个导演:⼀部电影,摄影重要还是表演重要?这样的问题,应该没有标准答案。书的编辑者,有时候真的很像导演,到底什么时候该突出什么,完全取决于内容需要本身。而且,书的作者把书做好交出去,答案也就交给阅读和观看的读者了。

  这次展览经过了延期,延期,又延期之后,终于不再延期了。因为疫情的关系,打乱计划与安排已成为常态。经过长达一年断断续续的准备,终于,展览与大家见面了。

  感谢《中国摄影》杂志社主编徐艳娟老师,以及影上书房的王新妹老师,正是两位老师的无条件信任,与认真执着,让展览得以在西安,在我们的西安市城市影像博物馆举办。感谢大都荟,对我们每一次展览的默默支持。谢谢所有一起为此工作的伙伴们。

服务热线:400-123-4657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关于9博体育
产品中心
第一系列
第二系列
第三系列
第四系列
第五系列
新闻动态
公司动态
行业资讯
成功案例
联系9博体育
电话:400-123-4657
手机:13800000000
邮箱:admin@youweb.com
传真:+86-123-4567

关注9博体育

Copyright © 2002-2023 9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4037974号

HTML地图 网站地图